揭秘:虾头变黑,真的是重金属超标导致的吗?
虾头变黑,真的是因为重金属超标吗
虾,无疑是海鲜中的“平民贵族”,滋味鲜美,营养丰富,做法多样,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不过,人们在吃虾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虾头发黑的问题尤为引人关注。坊间传言,虾头变黑是因为重金属超标,吃了对身体有害。这个说法到底是真的吗?
其实,虾头变黑体现的是发生在虾体内的一种酶促反应,和重金属污染并没有关系。虾是否受到污染、是否重金属超标,这些通过肉眼观察是无法判断的,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确定。
虾头变黑的主要原因是虾体内的多酚氧化酶使酪氨酸产生黑色素,而虾头部的多酚氧化酶更多,所以会出现虾头发黑的情况,从冷冻室拿出来后,放入热水中,多酚氧化酶受热失活,虾头变黑的速度就会减慢。
比如,最常见的青虾(也就是基围虾),虾头颜色发红,这其实是虾青素的作用。虾青素是一种强力的抗氧化剂,它本身从青灰色到粉红色不等,根据酸碱度的不同来显示不同的颜色。虾青素在虾体内通常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故呈现出青灰色。当虾被加热蒸煮时,虾青素受热会从蛋白质中游离出来,虾壳和虾肉就会呈现出它们的本来颜色——红色。不过,虾青素在虾体内含量是有限的,在烹饪过程中,虾青素会有一部分流失到水中,所以看到的颜色可能不会那么红。
再比如,海白虾(学名叫凡纳滨对虾)高温蒸煮后也会变红,但也有一些虾,比如红魔虾,生来就是红色的。这是因为虾青素在不同的甲壳类动物体内,分布和含量是不同的。
至于虾头变黑,除了酶促反应,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第一,虾死后,虾的内脏在搬运、挤压过程中容易破损,这样虾煮后,甚至在还没下锅煮时虾头以及虾体就会发黑。
第二,虾在烹饪前,如果饲料中使用了较多的深色色素,比如虾青素、胡萝卜素等,虾也会出现虾头发黑的情况。
那么,如何判断虾是否新鲜呢?
首先,鲜活的虾体外表洁净,用手摸有干燥感。但当虾体将近变质时,甲壳下一层分泌黏液的颗粒细胞崩解,大量黏液渗到体表,摸着就有滑腻感。如果虾壳黏手,说明虾已经变质。
其次,新鲜虾壳须硬,色青光亮,眼突,肉紧实,味腥很很重。如果要是壳软,色灰浊,眼凹,壳肉稍有分离就说明虾刚死不久。而虾壳颜色发黑,有异味,则说明这是只烂虾,大家千万不能吃。
虾头变黑虽然和重金属超标无关,但也不能说明虾头就能放心吃。
从安全性来讲,虾头中的确可能蓄积着不少有害物质,比如重金属。虾体内存在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饲料和养殖环境。在虾的生长过程中,如果受到污染,那么虾头由于血管密集,其性腺(也就是虾黄)作为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也会更容易蓄积重金属,这也是人们“告诫”不要吃虾头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重金属,虾头还是寄生虫和病原菌的聚集地。南美白虾等水生甲壳类动物是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如果生食或食用了未完全加热熟透的虾头,肺吸虫就可能进入人体内寄生,可能引起肺吸虫病。虾头也是虾体内重金属蓄积的部分,重金属含量通常高于虾体,虾线则是虾的肠道,往往容易聚集重金属,烹饪前应把虾线拉出来。
那么,到底能不能吃虾黄呢?
虾黄是虾的性腺,与肝脏挨在一起,通常会受到肝脏的污染,重金属含量比较高,因此不建议吃虾黄。除了虾黄,虾的腮、肠等器官也常含有不少污物和重金属,大家在吃虾时也最好注意一下。
说到重金属,可能有些人还会担心吃虾影响身体健康。实际上,正规渠道养殖的虾,只要养殖水质和饲料没问题,一般就不用担心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而关于虾和维C同食会产生砒霜,导致人体中毒的说法,也早已被证实是个谣言。
海产品里确实可能含有一些砷,而维C的确有一定的还原作用。但想要通过吃虾和维C产生有毒的三价砷(也就是砒霜),得一下子吃进几百斤的虾,才能达到中毒的量,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虾虽然好吃,营养也丰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
虾属于高嘌呤食物,痛风和高尿酸患者要尽可能少吃或不吃,避免诱发痛风。虾也属于高蛋白食物,对虾过敏的人,食用后会出现皮肤瘙痒、腹痛、腹泻等过敏症状,应避免食用。普通人在吃虾时,也要注意适量,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建议,40~75克的水产品,差不多4~5只中等大小的虾。
至于买回来的虾,放在水里养,可能会让虾的口感变差,这是因为虾在水里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虾肉风味变差。同时,在养虾的过程中,水质也发生了变化,不利于虾的保存。虾最好是现买现吃,如果实在吃不完,可以放进冰箱冷冻,注意下次拿出来食用前,一定要彻底加热。
总之,虾头变黑和重金属超标没有必然联系,只要虾是新鲜的,且经过充分加热,适量食用就不会影响健康。当然,也尽量别吃虾头。
- 上一篇: 征服恶魔:游戏制胜全攻略
- 下一篇: 2023央视五一晚会直播,精彩盛宴不容错过的观看指南!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05/01
-
05/01
-
05/01
-
05/01
-
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