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佳作:祈愿人长久
苏轼的诗:但愿人长久
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才华横溢、情感真挚的诗篇,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至今仍深深打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其中,“但愿人长久”这一愿景,不仅是对亲情、友情的深情寄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密州任官期间,于中秋佳节思念弟弟苏辙所作。全诗以月为题,借景抒情,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深刻思考。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以酒寄情,向青天发问,既展现了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又透露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进一步将思绪引向遥远的天际,增添了诗的浪漫色彩。
然而,苏轼并未沉溺于对天宫的幻想,而是迅速将笔触拉回现实,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其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的挣扎。这里的“乘风归去”不仅是对道家仙境的向往,也是苏轼内心深处对超脱世俗束缚的渴望。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则透露出他对这种超脱现实的忧虑和畏惧,展现了其人性中的温暖与世俗情怀。
紧接着,“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苏轼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珍视。虽然现实中的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磨难,但他依然热爱这片充满温情与苦难的土地。在这里,他可以与亲人共度佳节,与朋友把酒言欢,这是任何仙境都无法替代的。
随着思绪的流转,苏轼将笔锋转向了对弟弟苏辙的深深思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光转过了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屋内无法入睡的诗人。他感叹,月亮啊,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这几句诗,苏轼通过月之圆缺,联想到人之离合,表达了对弟弟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终于,在全诗的高潮部分,苏轼以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他明白,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有阴晴圆缺,有悲欢离合,这是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的事情。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接受,更是对宇宙规律的深刻领悟。而接下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对这份领悟的深情寄托。苏轼希望,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能像这轮明月一样,长久地存在于世间,共同欣赏这份美好。
这句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不仅因为它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更因为它蕴含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近了。然而,忙碌的生活节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却让人们的心灵越来越疏远。在这样的背景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就像一股清流,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它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忙碌,无论身处何方,都要珍惜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系,共同分享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苏轼的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它告诉我们,人生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磨难,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豁达的心,珍惜眼前的美好,就能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而“但愿人长久”这一愿景,更是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了一种永恒的情感寄托和人生追求。
在现代社会,苏轼的这首诗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它让我们反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忽略了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否忘记了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是否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苏轼的这首诗,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珍惜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纽带,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时,苏轼的这首诗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这正是因为,它蕴含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总之,“但愿人长久”这一愿景,不仅是对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了一种永恒的情感寄托和人生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带着这份愿景,珍惜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系,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05/01
-
05/01
-
05/01
-
05/01
-
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