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2022北京高考数学难度揭秘!

时间:2024-12-02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2022北京高考数学,真的难吗?

2022北京高考数学难度揭秘! 1

2022年北京高考数学考完,很多考生和家长吐槽:太难了!选择填空用了快一个小时,平时能考130+,这次最多110!甚至有传闻,海淀区平均分都不到100分!

2022北京高考数学难度揭秘! 2

很多考生和家长都想知道:今年的高考数学真有那么难吗?原因是什么?又传递了什么信号?

2022北京高考数学难度揭秘! 3

先看一下北京高考数学的试卷结构:

2022北京高考数学难度揭秘! 4

选择8道,每题5分,共40分;填空6道,每题5分,共30分;解答6道(包括选做题),共80分,全卷合计150分。

从考生反馈来看,选择、填空共14道题,至少一半题目难度比较大。尤其是选择题第8题,很多考生做到一半,直接选择放弃。

其实,说今年高考数学难,更准确地说,是前面14道客观题(选择+填空)难了。

客观题如果难,考生想拿高分甚至满分,就不容易了。因为客观题,答案是唯一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那么,今年的客观题到底难在哪里?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立足基础,强调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这是高考命题一直强调的方向,也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师生都把它抛到九霄云外了,一味地追求秒杀、速解、特殊值、特殊技巧等。

殊不知,很多特殊技巧、秒杀方法,题目条件稍微一改变,就失灵了。

高考命题专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些秒杀技巧,但他们故意在命题时,加以规避,从而让那些追求秒杀的考生,铩羽而归。

比如,第8题,考查的是解三角形。

解三角形,常规方法就两种:一是利用正弦定理,二是利用余弦定理。

这两种方法,虽然计算量大点,但属于通法,不管题目条件怎么改变,都可以使用。

但很多考生,平时做这类题,习惯于用特殊值法(如30°、45°、60°等),并总结出一些秒杀公式。

这些方法,虽然简单快捷,但都属于“旁门左道”,一遇到“正规军”(正规题目),就不堪一击了。

再比如,第12题,考查的是抛物线的性质。

这道题,如果知道抛物线的焦点弦长公式,可以快速秒杀。但很多考生不知道这个公式,怎么办?

用常规方法:一是设点,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二是设直线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和弦长公式。

不管哪种方法,都可以解决,只是计算量大点,费点时间而已。

如果考生一味地追求秒杀,平时不注重通法的训练,一遇到这类计算量大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

2. 突出思维,考查能力,加强素养渗透

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既要服务于高校选拔人才,又要引导高中教学。

这就要求,高考命题要突出思维考查,强调能力立意,并加强核心素养的渗透。

从近几年高考数学命题趋势来看,这些要求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第14题,考查的是立体几何。

这道题,如果考生空间想象能力弱,可能连题意都理解不了。

即使考生空间想象能力强,能读懂题意,但如果考生逻辑推理能力弱,在找二面角的平面角时,也容易出错。

如果考生这两方面能力都强,但计算能力弱,在计算三角函数值时出错,也会“阴沟里翻船”。

再比如,第6题,考查的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这道题,表面上看,是复数,但本质还是三角函数。

这道题的难点有两个:一是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并把复数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二是理解参数a的几何意义,并利用三角函数图像,求出参数a的取值范围。

整道题,没有用到任何高中数学知识,都是初中知识,但思维要求高,综合性强,没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做不出来。

3. 题目新颖,情境真实,彰显数学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高考命题,作为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必然要加强数学应用的考查,从而引导高中教学,注重数学应用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这一点,在今年的北京卷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比如,第4题,以“碳中和”为背景,考查利用概率估计频率的思想方法;第15题,以“校园服务”为背景,考查分布列、期望等统计与概率知识;第19题,以“新能源汽车”为背景,考查函数、导数、不等式等函数知识。

这些题目,情境都非常新颖、真实,彰显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但考生遇到这类题目,往往感到陌生、恐惧,从而造成心理障碍,导致发挥失常。

其实,这类题目,虽然情境比较新颖,但设问比较平和,难度也不大,都是考生平时训练过的知识点和题型。

如果考生能克服心理障碍,静下心来,认真审题,一般都能做出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今年北京高考数学,并没有考生和家长说的那么难。

说难的考生,主要有3类:

一是基础薄弱的考生,这类考生,平时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遇到稍有难度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

二是习惯于秒杀的考生,这类考生,平时做题,总喜欢追求简单快捷的方法,不注重通法的训练,一遇到计算量大的题目,就容易卡壳;

三是心理素质差的考生,这类考生,一遇到稍微陌生的题目,就紧张、恐惧,从而造成思维短路,导致发挥失常。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只要基础扎实,注重通法,心态平和,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那么,今年的高考数学又传递了什么信号呢?

主要有3点:

一是注重基础,强化通法,淡化技巧。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夯实基础,加强通法的训练,摒弃那些旁门左道;

二是加强思维,提升能力,渗透素养。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加强核心素养的渗透;

三是注重应用,强化实践,培养意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数学应用的教学,加强应用题的训练,培养应用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