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毁灭的历程
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
圆明园,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三园组成,总占地约350公顷。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无与伦比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的那场大火中化为灰烬。那么,圆明园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呢?
圆明园的修建始于康熙末年,最初是由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为“圆明园”。胤禛继位后,扩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亲贤阁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此时的圆明园,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皇家园林,而是逐渐具有了国家政治方面的职能。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在圆明园大规模兴建宫殿、楼阁、庙宇和亭台水榭等建筑,增建房屋至300余间,并在园东开辟了约2000亩的“东园”(后称“长春园”)。乾隆年间,圆明园继续扩建,增建了多处建筑景群,并形成了“圆明园四十景”。此外,还在长春园北界增建了一组欧式园林建筑“西洋楼”,成为圆明园中的一处独特景观。至此,圆明园已经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杰作。
然而,圆明园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闯进圆明园大肆抢劫。联军司令额尔金下令纵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宫殿,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在这场浩劫中,圆明园不仅失去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侮辱。据史料记载,当时英军随军牧师麦基在《英人在华纪略》一书中描述道:“及至(1860年)10月7日,我和额尔金勋爵以及全体军官,骑马前往圆明园。该园位于北京城的西北部,为一方形,面积约20华里,其中约有300所住宅和宫殿。园内的宫殿和庙宇富丽堂皇,装饰精美。房屋内铺有各种地毯,缀满宝石。无论官吏还是士兵,掠夺都大得惊人。最后,额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将全部宫殿、庙宇、官署和住房付之一炬。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只剩下几根石柱孤零零地竖立着。”
法军司令孟托邦在写给法国政府的报告中则说:“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法郎。”而实际上,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其价值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应有尽有。据清室史料记载,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其中英国女王的贡表有5件之多,价值连城。此外,圆明园还藏有大量的金银珠宝、绸缎古玩、图书典籍等珍贵物品,总数达数百万件之多。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英法联军的野蛮掠夺和焚毁下,这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大多流失海外或被毁于一旦。据不完全统计,仅英国侵略军就掠夺和焚毁了圆明园内的文物和艺术品约150万件。这些文物和艺术品被掠夺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后,有的被收藏在博物馆和图书馆中供人观赏和研究;有的则被私人收藏家所珍藏;还有的则被拍卖或转卖给其他国家的收藏家和博物馆。至今仍有大量的圆明园流失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无法追回。
除了文物和艺术品的损失外,圆明园还遭受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生态灾难。由于英法联军的纵火焚烧和随后的掠夺破坏,圆明园内的建筑和植被几乎全部被毁。大火不仅烧毁了宫殿和庙宇等建筑物还烧毁了园内的树木和花草等植被。这场大火不仅使圆明园失去了原有的美丽景观和生态环境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圆明园被毁后,清政府曾试图对其进行修复和重建但由于资金短缺和技术困难等原因未能如愿。此后,圆明园逐渐成为一片废墟和荒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工作。1956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圆明园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圆明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之中。
如今,当我们走进圆明园遗址公园时,仍能看到那些残垣断壁和荒芜之地。这些遗迹不仅见证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荣耀也警示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圆明园这座伟大的皇家园林及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05/02
-
05/02
-
05/02
-
05/02
-
05/02